搜书

第四节 市场化改革任重道远

  时间: 2010-05-15    已有人阅读过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市场化取得重要进展,由此带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增长。从发展型新阶段矛盾变化的现实看,市场化改革仍然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民营经济发展制度建设、就业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市场化。新阶段的市场化改革任重道远。

一、坚定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方向

当前,改革争论中出现的两种倾向尤为需要关注:一种是以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局部的问题和偏差为由否定改革的市场化方向的倾向;另一种是否认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增加等客观现实的倾向。无论是夸大问题,还是回避问题,既无助于推进改革进程,也不符合改革进入新阶段的现实需求。只有在客观估计市场经济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坚定不移地走发展市场经济之路。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我们离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改革不到位。只有发展市场经济,才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我们应当排除各种干扰,坚定市场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1. 客观估计市场经济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不能因国际金融市场出了问题而否认市场化改革的作用。比如,有观点认为,我国这次金融领域改革慢反而好,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比较小,金融衍生产品没有发展反而是个好事。还有观点认为,过去对外开放过度了,外贸依存度过高,经济在外部冲击下显得脆弱。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误导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完全放任市场,但不能因市场会出问题而否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不能高估市场化改革进程。有专家提出,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任务已经完成,下一步的改革是政治社会领域的改革。我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使社会领域、政治领域改革的迫切性凸显。但是,不能由此认为市场化改革已经完成。事实上,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远未完成,现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部分仍有很大缺陷。比如,商品领域市场化了,资源要素领域还没有市场化,产权等基础制度仍未建立起来,财政、金融等各领域的改革都还不到位。现在看来,这些改革任务不是简单地修修补补就可以完成的。

2.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保持30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来自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但增长方式和体制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比如,市场化取得重大进展,然而到目前为止,资源价格还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不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另外,目前环境使用成本的压力大都在政府身上。而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环境压力在企业身上,环境使用成本是企业的内部成本。就是说,企业制造污染,那么产品的成本要上升。因此产品的竞争力就会大大下降。目前我国的环境形成机制,还未形成成型的市场机制。把环境保护压力的大头压在政府头上。在环境保护上,政府是一个严格的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环境成本的机制应该建立在企业内部,使环境成本由外部转为内部。所以说,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很大,可是在资源环境体制机制存在着相当大的缺陷。

2)商品市场发展的程度相当高,但是要素市场及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严重滞后。有学者在几年前就提出“新双轨制”的问题,认为以公共权力为背景,自下而上地寻找和套取已经市场化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体系,和远未市场化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体系,形成了巨额租金的两大体系。打破新双轨制是未来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点。

3)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经济增长方式仍处在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之初。改革开放之初,建设的主体是政府,发展的主体是政府。今天,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建设主体是企业、是个人、是社会。政府要更多的强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经济建设领域,政府的主要职能也应该是经济性公共服务,比如规划、信息、监管、政策及重要的基础设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对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需求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改革不到位,以及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官员利益的制约,经济增长中政府主导的特色仍然相当浓厚。投资率居高不下,地方官员追求GDP总量,同现行的干部考核机制和财税体制直接联系在一起。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