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

一、以提高领导力、执行力和公信力为重点,全面加强政府在危机中的应对能力

  时间: 2010-05-11    已有人阅读过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也提出严峻挑战。可以说,从应对金融危机开始,政府管理就进入了危机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将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对政府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提出挑战。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政府既要应对眼前,更要着眼长远;既要顾及经济,也要重视社会、政治;既要把握总体,还要兼顾局部。

第二,危机对政府的应对能力,特别是政府的应变力、执行力提出挑战。既需要调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对危机的两个积极性,又需要发挥市场、社会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应对危机的合力。

第三,政府推出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庞大投资计划,对政府公共治理是一个巨大挑战。如何提高政府投资效能,有效防治权力寻租和腐败,已成为方方面面关注的重大课题。

第四,危机状态下困难群体有增多的趋势,民生问题相对突出,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的迫切性全面增强。

由此可见,应对危机的“一揽子”改革计划中最具关键性的是加快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这既是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在2020年建立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也是确保扩大内需、产业振兴与调整顺利推进的重要制度保障。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是对政府应变能力的挑战和考验。这需要政府加大相关政策出台的速度和力度,比如,增加政府投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产业调整与振兴政策、积极的社会政策等,更需要全面加强政府的领导力、执行力和公信力建设。

1. 改善宏观调控决策机制,增强前瞻性和预见性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早在2007年就已出现苗头,到2008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的迹象更为明显。20087月开始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中央政府的相关政策和重大措施,出手快、力度大,并在应对危机中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从当前情况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还可能出现第二波、第三波。这就需要提高政府决策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尽量避免对形势的误判。为此,应当加强政府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经济运行监测、区域协调发展、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等职责;加强预算和税政管理、财税调节收入分配、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等职责;加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推进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协调解决金融运行中重大问题等职责。由此,应尽快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机制和危机应急机制。在宏观调控决策中,还应采取建立专家委员会、吸纳民间智库参与等多种方式,使决策能够更加符合实际。

2. 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执行机制,确保宏观调控效果

从实践情况看,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带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体现就业优先;二是充分考虑到资本市场稳定,形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的格局;三是房地产行业举足轻重,宏观调控需要在房地产健康发展上有所作为。

1)按照就业优先的原则,建立关于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宏观调控综合协调机制。促进就业是宏观调控最重要目标之一,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中小企业事务,实际是宏观经济事务。大量的中小企业存在于服务业之中,而且中小企业发展涉及到注册登记、财税、信贷、土地、科技等各个方面,是一个跨各个部门的宏观调控事务。因此,我们建议:一是国务院成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促进创业和振兴中小企业的领导协调机构,并将21世纪中国促进创业和发展中小企业中长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二是建议抓紧修改《中小企业促进法》,使其成为真正能从税收、费负、注册登记、信贷等各个方面促进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有用的鼓励创业和促进中小企业法,并配套制定相关的支持鼓励创业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

2)建立资本市场稳定的宏观调控综合协调机制。从稳定股市的政策来看,证券监管部门的作用很重要,其他相关综合部委的作用也很重要。如果在政策上缺乏一致性,问题就很难解决。为此,应当考虑对股市进行宏观调控的专项综合治理,建立一个综合应急机制和有效的反应机制,引导股市健康发展。

3)建立房地产市场稳定的宏观调控综合协调机制。应对危机,应尽快推出系统的房地产新政,兼顾各方利益、采取综合性措施,全面解决房地产行业的出路问题。第一,大量的住房闲置是一种资源浪费,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把一些房地产商的楼盘承接下来,作为经济适用房出售,或者作为廉租房出租,既可以实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的目标,也为房地产商解决资金流动性的问题。第二,政府要降低土地出让价格,适当降低房地产商的税收,采取综合措施鼓励开发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长远规划,委托房地产商来承建。第三,对于一些非常困难又非常重要的房地产商,政府可以考虑收购接管。最终的目的是以合适的价格尽快卖掉闲置住房,并稳定地增加新建住房投资。

3. 从社会反映最突出的食品药品、垄断行业监管入手,建立严格的监管体制

抓住食品药品安全、垄断行业等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改善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建立严格有效的监管体制,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大任务,也是有效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

1)以食品药品安全为突破口,完善对消费市场的监管机制。应加快立法,建立科学、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体系,协调涉及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部门,对现有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进行清理,修正完善,以避免出现标准交叉、重复和矛盾的现象。广泛征求安全监管部门、专家、生产企业和普通消费者的意见,以保证标准的可信性、可行性。建立相关机制对分散在各部门中的监管权进行整合,避免各个执法部门各自为政、最终无人负责的状况。借助行业协会,发动社会参与监督。督促企业自觉按标准组织生产,从源头为食品药品安全把关。发挥媒体在食品药品监管中的独特作用。形成包括完善的法律环境、专业化的行业监管机构、多种行业自律组织、多级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多渠道的传媒和公众监督在内的现代监管体系。

2)在落实4万亿投资的同时,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当前出台的4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许多政府投资涉及垄断行业。以铁路部门改革为重点,建立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垄断行业监管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垄断行业的监管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禁止和防止垄断,是市场经济下形成公平有效的竞争制度和秩序的根本性措施,要尽快将《国家能源监管委员会法》、《石油法》、《电信法》、《地方公用事业监管法》等列入国务院或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并加快进行《电力法》、《铁路法》、《民航法》等法律的修改工作,以适应现代监管的需要。充分发挥反垄断委员会的作用。

3)探索建立独立性、权威性、专业化的监管机构。国际经验表明,保证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专业化是克服监管失灵的重要途径,以这次扩大政府投资为契机,在监管机构改革上争取有新的突破。可以考虑在一些重要的部门进行独立监管机构的试点,结合大部门制改革,先在部门内设立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待条件成熟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转变为独立的外部监管机构。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作者:迟福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定价:38.00元元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