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

世界经济危机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与危机下产生的中国模式对俄罗斯的启示

  时间: 2010-05-18    已有人阅读过

20088月首先在美国爆发、之后迅速席卷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其基本根源是生产水平和类型与金融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不匹配。因此,所有受国际经济关系影响的国家都经历着经济活动减少、能源资源短缺、很多经济部门项目建设延滞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科技项目开发和创新的作用不断增强,因为开发和创新决定着传统和现代经济领域的竞争力。同时,原材料、新技术、网络资源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

世界经济危机对俄罗斯经济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其外贸额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5%,俄罗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俄罗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模式有其独特性,这些独特性在世界经济危机初期就使俄罗斯经济的缺陷进一步凸显。21世纪初期,俄罗斯主要出口产品原油和天然气的世界价格走高,俄罗斯经济自身的问题被掩盖。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所罗金认为,“2008年末以来的俄罗斯经济危机与世界经济危机无关,而是20世纪70年代末形成的苏联经济弊端的后果”。20世纪90年代,由于实施所谓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芝加哥模式”,俄罗斯经济的系统性危机迅速蔓延。

我们很认同著名波兰科学家GzKolodko的观点。他认为,分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应该分清楚两个概念——改革与转型(或过渡)。转变整个社会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形态,包括整个政治结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人的行为的变化,叫“转型”;为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而进行经济变革但不改变政治模式,叫“改革”。因此,俄罗斯与大部分其他独联体国家和东欧国家经历了转型,而中国、越南和白俄罗斯是在“改革”。

匈牙利著名学者JKornai认为,转型经济国家采用了两种改革战略。第一种战略的目的是私有化和国有经济部门的重组。这一改革路径正是JSachs提出的“休克疗法”。他否定中国取得的成就,认为“对改革的评价过高,长期结果将比目前的结果相去甚远”。另一种是JKornai提出的改革战略,该战略与价格自由化和快速私有化无关,它主张为非国有经济创造优惠条件,消除各种制度障碍,做强私有经济。东欧和独联体的许多国家,包括俄罗斯,都采取“休克疗法”,而中国则采取第二种战略。

独联体和东欧各国行政支配型改革结果表明,经济改革的成功与否与改革速度无关。如果根据改革结果将各国排位,中国和越南改革的结果最好,俄罗斯的改革没有多少好的结果。用经济改革的大多数重要标准判断,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公有经济的效率、生活水平的提高、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吸引外资的水平等,波兰、捷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都落后与中国。

俄罗斯选择了激进式改革的方式,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实现了价格自由化、私有化和非国有经济部门的发展。但是,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的货币主义模式未能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反而遭受了十余年的经济衰退。直到21世纪初期,俄罗斯才实现了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而这一高增长率与能源的发展以及世界油气价格走高紧密相关。我们赞同学者ANekipelov的观点,他认为,俄罗斯经济改革的结果是“突变型准市场经济”,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差距甚大,管理层与所有者以及所有者、管理层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都不合理。

这种局面是“准市场经济”的后果,而“准市场经济”是“休克疗法”推动的快速改革的后果——一年就实现了价格自由化和大部分国有产权的私有化,大多数人失去了积蓄,无力参与私有化过程,收入远低于90年代之前。“准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具有市场因素决定价格的消费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但没有劳动力市场、自然资源市场(包括土地)和资本市场,劳动力价格、资源价格和资本价格是垄断价格。这使得资本只进入了有利可图的经济部门,在这些经济部门,一切资源都由中央和地方的垄断企业配置;难以进入这些领域的资本流向国外,由于很多资本难在俄罗斯境内得到有效利用,因为俄罗斯的加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生产能力已经大伤元气。虽然俄罗斯2006年吸纳了大量的国外直接投资——310亿美元,2007830亿美元,但是这些投资都在油气工业和金融领域,其他领域的投资微乎其微。

21世纪初期,油气价格上涨,俄罗斯外贸获得高额利润。俄罗斯在这一时期内抓住机会加快油气部门的现代化,利用油气资源潜力提高自己在地区和国际市场上的地位。2008年,俄罗斯联邦40%~45%的财政收入来自油气。但是,俄罗斯财政部和央行把过多的收入转移到国外,目的是防止高通胀。21世纪初,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中国,因为中国把财政收入用作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所以,中国的通胀不高,因为通胀与投资增长无关,而是与工资增长相关。俄罗斯发展战略研究所主任Igor Urgens在《每日电讯》的采访中指出,“普京拒绝改革,将他的权力交给一个规模很小的精英小组,坚持依赖能源资源的经济模式,这一模式在世界经济危机中开始走向崩溃”。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作者:迟福林 殷仲义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1月
定价:69.80元元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